——2025年1月15日在淮安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淮安市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 周 毅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喜慶之年,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市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走在前列、勇爭第一、多作貢獻”的工作要求,堅持“圍繞中心、實干有為、爭創一流”的工作定位,認真行使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扎實推動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淮安新實踐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年來,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取得了一批可觀可感的實踐成果。協助市委召開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座談會,創新舉辦“周恩來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題展,精心組織人大代表履職實踐成果匯報會;組織五級人大代表“進網格、促和諧”;深入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相關做法得到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人大》雜志等權威媒體多頻次報道,常委會理論研究實踐成果在《群眾》雜志刊發。
一年來,我們圍繞中心、服務發展,交出了一份實干實效的履職答卷。出臺全國首部由市人代會表決通過的營商環境類法規,設立“企業家日”;全國率先在設區市層面出臺地理標志促進和保護條例、設立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監督點,全省首家實施人大代表河湖長制監督員制度;我市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引領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建議,被列為省人代會重點建議。
一年來,我們改革創新、協同推進,打造了一些先行先試的特色品牌。全省率先實現選配優秀人大代表兼任鎮街人大副職全覆蓋、在所有省級以上開發園區成立人大聯絡機構、通過“數字人大”縱向貫通驗收,在特色產業鏈上組建提升118個人大代表專業工作室。
一、堅持政治引領,增強制度自信,牢牢把握人大工作的正確方向
持續加強理論武裝。落實理論學習“第一議題”制度,形成常委會黨組帶頭學、組成人員專題學、人大代表履職學、機關干部常態學的聯動學習矩陣,一體學習、研究、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切實在增進理論認同中強化制度自信、激發履職動能。
堅決貫徹市委部署。全年共向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匯報6次,向市委請示報告50余次。堅持黨管干部與人大任免相統一,依法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17人次。強化任后監督,對4名政府部門主要負責人、4名“兩院”負責人、18名員額“兩官”開展履職評議,以“評”促干、以“議”提能。
從嚴履行黨組責任。扎實開展黨紀學習教育,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支持派駐紀檢監察組履行職責。持續抓好中央、省委人大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規范了市縣區人大機關內設機構,建立了聽取人大代表意見建議機制。
二、堅持全局觀念,聚焦“四件大事”,充分發揮人大監督的制度效能
助推經濟穩健運行促振興。審議全市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報告,視察重大工業項目建設情況。設立40個人大代表經濟運行觀察點,聘請10名人大經濟運行分析顧問,構建“點+鏈+面”觀察分析體系,形成70多篇分析報告。連續三年監督環洪澤湖公路建設,審議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審計查出問題整改等情況報告,推動試點鎮街首次向鎮人代會、街道議政會報告國有和集體資產管理情況。審議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審查批準市本級財政決算和預算調整方案,提出強化財源建設、硬化預算執行、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等建議。
助推城鄉融合發展強內涵。聽取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情況報告,市縣聯動開展人大代表現場問政活動,推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審議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首次采取“年度+專項”報告形式,關注“生態碧水三年行動”實施情況,促進環保監督精準化。開展河湖長制履職情況現場詢問,對巡查、監管等工作提出意見建議。作出新增市區第六批永久性綠地的決定。
助推人民美好生活提質效。緊盯“縣中振興基礎牢不牢”,走訪座談、對標找差、跟蹤監督,助力“學在淮安”品牌重塑。審議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報告,以3萬份問卷廣納民意,提出優化“融通型”職教體系、深化“互補型”合作模式、營造“成長型”發展環境等建議。調研醫保基金使用監管、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民族工作等情況,推動維護特定群體合法權益。
三、堅持法治思維,創新立法機制,始終彰顯良法善治的價值追求
推進立法務實管用。通過地方立法,助力擦亮“四最”營商環境品牌,推動地理標志保護和運用。新增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安全管理立法項目;出臺《淮安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的決定》,修訂《淮安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管理的決定》。發揮人大主導作用,開展立法規劃中期評估,完善重要立法“雙組長”機制,形成法規項目掛鉤融合“1+3”模式,使基層立法聯系點、立法咨詢專家和常委會組成人員三方智慧系統集成。
保障法律有效實施。開展中醫藥法、工會法“一法一條例”、省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條例等執法檢查,通過組織人大代表暗訪、委托第三方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停車場管理、濕地保護等法規“回頭看”,以“審議意見+問題清單”方式反饋檢查結果。推動備案審查全覆蓋,聘請咨詢專家36名,清理法規和決議決定26件,完成規范性文件審查12件。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省率先作出推動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創新“人大代表+法庭”訴源治理模式,組織人大代表776人次旁聽評議118起案件庭審。審議全市檢察機關檢察建議、經開區“兩院”工作情況報告,視察公檢法工作,聯動調研公安機關執法規范化情況,積極推進全市“八五”普法規劃中期實施、涉企案件辦理、依法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工作,提出精準有效意見建議。
四、堅持人民至上,發揮主體作用,不斷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踐
“全要素”升級陣地聽民聲。提升傳統點位,全面升級577個“家站點”,通過功能拓展、管理強化、數字運用、內涵創新,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邊;在上海、南京、常州等地建立“駐市外人大代表聯絡站”,推動“在外人大代表履職”和“在外選民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建設新興載體,建立20個社會發展觀察點,組織81名聯絡員和信息員,及時了解基層訴求。
“全方位”搭建平臺匯民意。深化“惠民生、助發展”人大代表履職建功主題活動,市委書記率先垂范,市縣區四套班子中的人大代表積極參與,6900多名人大代表圍繞“開展一次訪談活動、收集一份問題清單、完成一項問卷調查、提出一條以上建議、為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獻一策”,走訪近3000個小區,綜合形成1000多條建議。
“全流程”完善機制解民憂。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票決產生“人大代表重點助推的十件實事”,在項目現場建立人大代表監督點120多處,配強70多個專業代表組,邀請400多名五級人大代表看進展、查不足、督成效。推動人大代表建議高質高效辦理,強化“常委會領導牽頭督辦、委員會專項督辦、代表工委協調督辦、督辦月集中督辦”機制,市委主要領導領銜督辦重點議案,264件議案建議全部辦結,辦成率、滿意率達93.5%、100%。
五、堅持守正創新,注重強基固本,全力建設擔當有為的“四個機關”
優化機制激活力。完善人大代表列席會議制度,邀請人大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150余人次、政府常務會議22人次。修訂人代會議事規則、調查研究工作規范,完善會前調研、“重點發言人”等制度;推行審議意見當面交辦和跟蹤督辦機制。完善出臺機關工作制度10多項,進一步理順了各委室、各崗位工作職責。
以學促干提能力。舉辦“人大學習大講堂”4期,三級人大、五級人大代表線上線下同步聽講;組織500多名人大代表和縣區、鎮街人大負責同志分別參加7期培訓班。組織“人大代表講壇”,圍繞“文旅融合發展”“縣域經濟和項目建設”等主題,邀請行業人大代表分享履職經驗、講述履職故事。開展“調查研究月”活動2次,形成高質量調研成果,向省人大和市委報送專報27份。
聯動協作增合力。制定落實“上下聯動十項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細化38項工作舉措,明確責任主體、目標任務和序時安排。主動爭取省人大支持指導,配合開展執法檢查、立法和工作調研20多批次。建立市縣區人大負責同志季度交流機制,開展縣區人大“家家到”調研,主任會議成員聯系走訪基層人大40余次。“數字人大”上線運行,“代表隨手拍”“基層立法聯系點”“數觀人大”等自建模塊特色彰顯,有效提升了履職效能。
202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之年,也是“十四五”規劃全面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之年。市人大常委會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八屆十次全會部署要求,深化拓展“圍繞中心、實干有為、爭創一流”工作定位,認真履行法定職責,不斷提高人大工作質量和水平,努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的“淮安樣板”。
一是著力構建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體系。保證人民知情。完善常委會聯系走訪基層人大和人大代表“三個全覆蓋”工作機制,設立全市人大代表接待日,加強對人大制度和市委重大決策、政府重點工作的宣傳,拓展人民群眾知情渠道。暢通人民表達。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扎根基層、熟悉民情的優勢,用好人大代表民生實事監督點、經濟運行觀察點、社會發展觀察點、基層立法聯系點,認真傾聽民聲、真實反映訴求、切實保障權益。擴大人民參與。開展人大代表主題活動,定期組織人大代表、專家、群眾集體議事,推動街道議政代表會制度向社區延伸。探索人大代表建議常態化處理反饋機制,形成“精準交辦、重點督辦、跟蹤催辦、評估促辦”工作鏈條。加強人民監督。健全對人大選舉和任命人員的監督機制,探索人大監督與紀檢監督、司法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貫通協調路徑。用好“數字人大”履職平臺,讓人民監督更加便捷有效。注重人民評價。聚焦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組織群眾有序參與重點工作評價,建立群眾評價反饋機制,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二是著力打造“人民滿意+”工作矩陣。助力交出人民滿意的發展答卷。結合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總體布局,探索創制性地方立法,開展淮揚菜產業發展保護區域協同立法。調研“十四五”規劃實施情況,全過程參與“十五五”規劃編制。審議重點專項資金績效并開展專題詢問,加強對國有金融企業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預決算審查、審計查出問題整改等監督,拓展鎮街國有和集體資產管理向人大報告試點工作。助力打造人民滿意的城鄉環境。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古樹名木保護等條例,修正濕地保護條例。繼續以水環境治理為重點,審議年度環境報告,視察人大代表河湖長制監督員工作,聯動監督城鄉生活污水治理情況;審議農業全產業鏈發展、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等工作,聯動調研被撤并鄉鎮發展情況,推動城鄉發展功能互補、共同繁榮。助力辦好人民滿意的社會事業。圍繞縣中振興,順應家長訴求,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持續跟進教育領域監督;圍繞高效推進民生實事辦理,深化人大代表監督點工作,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圍繞優化服務保障,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省養老服務條例等執法檢查,調研基層醫療機構發展、“悅動淮安”體育品牌提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施、對外友好城市建設等工作,推進民生福祉不斷“升溫”;圍繞全力筑牢安全堤壩,審議破產審判、未成年人檢察等情況,調研涉臺審判、公安機關執法規范化等工作,助力平安淮安、法治淮安建設一體推進。
三是著力提升“四個機關”建設質效。彰顯“政治機關”的絕對忠誠。旗幟鮮明講政治,鞏固拓展黨紀學習教育成果,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持續深化黨風廉政建設。打造“提素質、強本領”黨建品牌,推動黨建和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彰顯“權力機關”的良好形象。不斷完善組織運行機制,加強制度執行,促進常委會和人大機關運行統一協調、規范高效。突出問題導向,大興調查研究,改進工作作風,持續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彰顯“工作機關”的職責定位。聚焦市委重大決策部署,聚焦群眾所思所盼所愿,統籌運用法定監督方式,依法推動解決相關問題。加強同省人大的工作銜接、與縣區人大的工作聯動、對鎮街人大建設的工作指導,發揮好鎮街人大兼職副職作用,扎實推進開發園區人大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優化整體工作格局。彰顯“代表機關”的使命擔當。落實新修訂的人大代表法,進一步健全人大代表履職的制度機制。組織全體人大代表積極投身“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學習實踐活動,及時跟進“學”、豐富形式“思”、緊扣中心“踐”、聯系實際“行”,當好黨和群眾的橋梁紐帶,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