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新聞資訊 淮安要聞
          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發布日期:2024-11-05 07:42  來源:淮安日報  字號:[ ]

          11月4日,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部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工作,傳達11月2日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有關要求和省委書記信長星講話要求。市委書記史志軍主持會議。

          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立意高遠、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對于全面準確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重大原則、科學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堅持深學深悟,始終把牢改革方向,深刻領會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精髓要義和實踐要求,與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貫通起來,持續深化對“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領悟,堅定改革信心、造濃改革氛圍、凝聚改革合力,切實將全市上下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統一到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上來,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要堅持對標對表,全面落實改革任務,站在貫徹落實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對淮安殷切囑托的高度,把淮安改革工作放到全省乃至全國大局中來謀劃考量,用好科學方法、遵循客觀規律,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深入實施“151”改革攻堅行動,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促進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著力破解制約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深層次問題、結構性矛盾,更好揚優勢、補短板、增后勁,為淮安現代化建設蓄勢賦能。要堅持敢為善為,奮力推動改革發展,各級黨委(黨組)要扛牢主體責任,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發揮關鍵作用,提高謀劃推動改革能力,帶頭勇于做、善于做、勤于做探索型、創造型、改革型工作,團結帶領廣大干群把改革發展推向深入。當前,要緊盯高質量完成全年目標任務,深入開展攻堅爭先行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更好結果、過硬成果厚植改革發展基礎,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中彰顯淮安更大作為。

          會上,觀看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的典型案例,通報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交辦信訪件辦理有關情況。有關縣區和市直部門圍繞典型案例問題整改和信訪件辦理作會議發言。

          會議強調,要繃緊思想之弦,進一步強化政治自覺,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思想深處解決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到位的問題,深化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艱巨性、復雜性的認識,以強烈的政治擔當,加快建強綠色生態支撐,在新征程上更好展示“象征意義”;進一步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大力度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嚴格各方責任,自覺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必須扛牢的政治責任,形成齊抓共管、常抓不懈的工作格局。要下足非常之功,把環境質量變好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硬要求,聚焦空氣質量這個著力點和突破口,高標準推動問題整改、全方位提升環境質量,堅決打好整改主動仗。做到立行立改,針對凹土企業污染、機動車排放檢測、交辦信訪件辦理,認真抓好落實,確保如期整改到位。做到舉一反三,在加強工地管理、揚塵精細化管控、水環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做到系統施策,全面深入排查解決各領域生態環境問題,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充分展現淮安良好的生態底色和發展底氣。整改決不能搞“一刀切”“運動式”,做到“減污不減產”“增產不增污”,以實實在在的整改成效體現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制度權威。

          會議指出,要走實轉型之路,努力激活產業新動能,市委提出“三個千萬不能”,最根本是要加快轉型、建強產業、做大實力,在發展中解決發展的問題。突出源頭把關,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從源頭上把好綠色發展關,加快通過引入龍頭企業和高質量的項目來置換低效存量、形成高效增量。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重點培育“353”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全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注重科創賦能,切實提高創新濃度,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和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導入更多“綠”的因素。要彰顯改革之效,結合接受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不斷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解決好“環境治理系統性夠不夠”的問題。一方面要放大生態優勢,持續提升環境修復自凈能力,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推開現代都市田園“一地三用”,為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提供更多環境容量支撐。另一方面要健全制度體系,積極構建有利于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高效利用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政策體系,提升執法檢查效能、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機制,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的組合拳,更好促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